人文教育旨在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培养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等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需要资源,其中校本人文教育资源尤其值得挖掘。
校本人文教育资源是学校独有的资源,虽然其他学校也可利用,但无法从同一个源头、同一个层面来享用。一所学校从创办、转制再到当下,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特有的理念、精神、体制、机制、制度,独特的地理、地貌,深远的历史、事件,特有的人物及人物故事,特有的建筑、特有的文物以及专业特色等特有资源,只要其中渗透着人文精神,都属于校本人文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校本人文教育资源进行学校的校本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形成特色的有效路径,也是其他学校无法复制的独特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历史不长,加之校址搬迁,一些承载着校史的文物遗落消失,其校本人文教育资源尤为稀缺,能用于学校文化建设的重量级资源更是少之又少。学校文化不同于强调课外活动、环境布置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其系统性和整体性。学者王晋认为:“学校文化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和生活的运营而表现出来,是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学校哲学、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和。”因此,一般的校本人文教育资源很难独立支撑学校文化。
从2006年开始,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共挖掘出了两大校本文化资源:一是杰出校友、“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7次受到习近平、胡锦涛总书记接见的“大国工匠”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典范,“工匠精神”的代表;二是余美芳老师家庭事迹——“孝老爱亲、 感恩知责”的典范。随着对两大校本文化资源的不断开发、研究,学校形成了这样的思路: 基于以校本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的理念, 以两大校本文化资源为发轫点, 构建“工匠精神培育”和“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育人模式。
学者黄金先生认为:“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日本工匠秋山利辉认为:“只有经过集体生活,才能培养替人着想、关心他人的心, 以及感恩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孝心,不孝顺的人不能成为一流匠人。”以上论述及秋山利辉的成功实践,赋予了学校底气。余美芳家庭事迹、“孝老爱亲、感恩知责”理念以及师生共同愿景“育养匠心、幸福人生”,渗透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2006年,学校构建起“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2011年,余美芳老师家庭事迹又为学校文化增加了“孝老爱亲”等新元素,并确立了师生共同愿景,升级为“‘工匠精神培育’和‘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以此为内容,学校完成了省市级课题5项,发表专题论文22篇,构建了独特的学校文化体系,形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6大载体:
一会:学校文化研究会;两书:《中国技工邓建军》《邓建军的校友们·匠心花开》;一节:“建军杯”专业技能竞赛节;多个学校文化实践体验中心:余美芳感恩知责工作室(下设社团“馨缘种子社”)、王德林德育工作室(下设社团“‘一加’爱心社”)、吴宏胜劳模工作室、江苏工匠工作室等;三方面系列活动:“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入学教育系列活动、教职工层面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全方位立体式营造环境氛围:为时年37岁的邓建军塑像,修建军路、建军桥,植建军林、设建军班,建学校文化长廊和劳模工匠长廊,利用墙面、路标布置学校文化内容,设专题网站,系统展示学校文化。
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借力“校本人文教育资源”进行校本的学校文化建设,获教育部、省教育厅、常州市及多个协会多种奖项,省教育厅发专题简报向全省推介。由于持续倡导学校文化相关理念,持续开展大量有计划、有规模的专题活动,bat365在线平台网站独特的校本文化已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
(作者分别为: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党委书记、研究员;院长、教授;学校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发表于2022年6月14日《新华日报》第14版“思想周刊”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