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术界对高校文化建设提出了30多条普适性原则,在为高校文化建设提出规则的同时也提供了各种建设思路,其中部分原则大而不当没必要刻意作为原则来强调。在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尤其是生源质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家长、社会对高职生的成才期望,以及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高等教育属性之后,提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至少要坚持3条原则:促进自信自强自立原则,高等性职业性原则,创新创业原则。
[关键词] 高校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原则;普适性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研究》(B-b/2011/01/008)
原则并非政治概念,而是一个管理方面的概念,是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一般说来,某个理念一旦被称作原则,则成了非执行不可的准则。多年前,启发式教学被当作是教学方法被教育界广泛推崇,而20世纪80年代,有识之士提出“启发”不应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应成为学校日常教学必须普遍遵循的原则,此后,教育学中便出现了“启发性原则”这一术语。同理,如果某种理念属于文化建设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则这种理念便可上升成为文化建设原则。随着高校文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对高校文化建设提出(或归纳出)了大量原则,而对作为高校中特殊类型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原则的论述很少,本文就此进行研究探讨。
一.高等学校文化建设的普适性原则述评
高校是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的高地,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高校文化建设及其理论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果。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询了1993年至今的50篇相关论文,同时查阅了多本高校文化建设研究专著,所能统计出的高校文化建设原则多达38条。这38条原则不管是百年老校还是新建校、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普遍适用,属于高校文化建设的普适性原则。
《辞海》将原则定义为“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同时进一步指出:“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往往会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原则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只有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才是正确的。”[1] 审读学界所提出的高校文化建设的38条原则,其正确性似乎无需多论。朱江先生在其专著《原则》一书中,根据原则所涉及的内容,将原则分成四类[2],如果我们按照其分类标准分析高校文化建设的38条原则,基本都可以归入前二类:
第一类,基本的价值理念,即说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如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原则、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原则[3] ,这些都属于基本的价值理念。类似这些表述重要价值理念的原则,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不可违背的底线。
第二类,基本的行动策略,即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措施来开展工作。例如有人提出高校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体验性原则、生活化原则[4]、鼓励参与原则、正面引导原则[5]等,这些原则对文化建设的策略、方法、手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再如“四个统一”原则——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统一[6],以及合目的性原则、高层引领原则、层次协调原则、因校制宜原则和持之以恒原则[7],都属于行动的策略、方法。此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全面性与深入性相结合原则、共识性与独特性原则、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原则、长期性与稳定性原则[8],虽然其中也包含者一定的价值观念,但主要还是从基本行动策略角度归纳的。
学术界对高校文化建设归纳出如此多的原则,表面看起来似有原则泛化之嫌,其实际作用则是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多思路。“文化”这一概念从内涵到外延的复杂性、模糊性从而导致人们对文化的多维度思考,是造成高校文化建设原则泛化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我们感到,有些原则虽然其正确性不容置疑,但是是否有必要作为一项原则加以强调,则有待研究。有人提出了“共性原则”并如此论述:“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化建设都应首先做到‘共性’。因为一所大学存在的价值首先有赖于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而社会认可、接受的底线正是这种‘共性’。”[9]在我国这样的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内,我们无法想象哪所大学能够不具备这样的共性。对高校文化建设所提原则不仅仅要正确,还应讲究“必要”和“有用”,将这样的“共性原则”作为一条原则来要求高校文化的建设者,显然没有太大必要。毕竟,高校文化建设诸多原则的普适性并不等于其必要性。
再则,普适性原则具体到某所高校,也是有些必须强调遵守,有些则不必刻意强调。例如有学者提出高校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持续性原则”,即“不同时代师生的行为过程中应当具有持续性,校园文化一旦确定下来,在得到广大师生的理解后,其精髓就应当相对稳定下来,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并不断地传承下去……不能因大学领导者的改变而改变。”[10]这样的文化建设原则对于北大、清华等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名校已经不必再强调,而对于一些建设年代不长尤其是新建高校则必须强调。
原则是对工作的一种指南,一种规范,一种标准,因此,对原则的表述必须恰当、清楚明白。有人将高校文化建设原则归纳为这样几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与保持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方向相统一原则,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文化、高校自身文化传统与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相统一原则,对社会文化的开放性与保持自身发展的独立性相统一原则[11]——这样的归纳不仅内涵把握准确,而且其表述清楚,充满辩证逻辑的智慧。而如上所述的“共性原则”,单从其文字表述来看,就让人感到云里雾里,难以一目了然,显得大而无当。还有人认为高校文化建设“要积极组织校园文化群之间的相互交流,鼓励他们相互支持,相互沟通,形成合力,起到激励全校师生员工的作用,”并将之归纳为“综合增效原则” [12],这一原则的归纳恐怕也大有可商榷之处。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高等教育属性和作为高等教育特殊类型这一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研究高校文化建设的普适性原则,同时还要探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原则。
二.提炼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特殊性原则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原则的确定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必须认真研究高职院校的学生现状尤其是生源质量,基于学生生源质量研究如何促进人的发展;第二,必须认真研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家长、社会对高职生的成才期望;第四,必须认真研究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高等教育属性。只有研究了高职院校特点后提炼归纳出的文化建设原则,才是真正反映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客观规律的原则,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才具有指导意义。
贺继明、蒋家胜提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职业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等五大原则[13];姚海涛在此基础上除将“方向性原则”改称“导向性原则”外,又增加了时代性原则[14]。二者对这些原则内涵的阐述有着比较一致的观点。此外,有人还提出了人本性原则、区域性与行业性原则、借鉴与创新原则[15]。其中有些原则对高职院校具有针对性,还有一些原则对所有高校文化建设都具有普适性。要使所提炼出的特殊性原则能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应该按照上述四点思路进行思考探索。
三.基于我国高职院校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原则
我们认为,基于我国高职院校现状和发展趋势,按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特殊性原则归纳提炼的基本思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至少必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促进学生自信、自强、自立原则。高等职业教育是近十几年来得到蓬勃发展的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招生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与高中同等学历的学生。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让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群学生:在高中乃至初中阶段,因为成绩不佳,他们成为被老师和同学忽略的个体,高考的失利使他们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社会、家庭的压力使他们的心情压抑,他们自我评价降低,个别同学甚至性格扭曲、自暴自弃。因此,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帮助同学自信、自强、自立,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重要的任务。这一任务应该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并使之上升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原则的地位,既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得逾越的底线。高职院校要注重顶层设计,从学院理念到环境布置到学院各项工作、从各个方面营造帮助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条件、氛围。首先,我们必须建立“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不单凭高职生在理论学习方面的成败对他们作出评价,而应该将我们的服务对象看作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都证明,形象思维强的人,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这并非职业院校学生的弱势,而恰恰是优势所在……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智能类型准确定位,将有利于认识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成才的信心,有利于加强教师培养人才的决心”[16]。其次,我们要帮助高职生调整成才目标,将他们的学习重点向技能训练方面转变,在高职院校营造竞赛氛围,甚至因人设赛,让高职生体验成功(哪怕是小小的不起眼的成功)。再次,要大力宣传高职生取得的成绩,让优秀学生的名字和照片上墙,提升他们的成就感。此外,还要注重宣传优秀校友尤其是其成功轨迹符合高职生培养目标的校友,让学生学有榜样。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以校友、“双百人物”、“中国技工”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用成功校友的人才类型和成才事迹帮助学生调整成才方向,全面营造自信、自强、自立的文化氛围,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育效果[17],值得高职院校借鉴。
第二,高等性、职业性原则。一般说来,原则的提出及其规范作用都具有环境的特定性和时间上的阶段性,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阶段,所谓原则也就失去了其规范的意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之高等性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高职院校的特殊“出身”——大都“出身”于原来的中专学校(部分为中专学校与大专学校合并),这一特殊的“家庭出身”使得其文化建设必须强调高等性,而且必须将之提高到原则的地步,以促使高职院校从原来的学校脱胎。高职院校的高等性,一是指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高职生较之中专中职生应有更高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也就是综合素质要比中专中职业生高;高职院校毕业生是从事技术应用与技术管理的高级人才,是具有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二是较之中专中职具有更高高的技术素质,也就是具有更扎实的技术基础,掌握更先进、难度更高、更系统的技术,能承担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在技术上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具备更强的职业迁移能力[18]。再说职业性。普通本科院校也要重视职业属性,而高职院校强调的职业性主要是指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以及核心能力进行分层次的系统的培养。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定向,高职院校强调的是职业定向,切忌将高职院校办成简版的本科教育。“高职教育越成功,则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就越大。”[19]。此外,鉴于高职生在理论学习方面存在不足甚至属于理论学习的失败者,努力引导大家转变原来想成为爱因斯坦、牛顿式的研究型人才的想法,帮助他们调整成才方向,在提高自身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方面下功夫,向职业技能型人才方向发展,这十分符合高职生的实际和社会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家长的期望。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从体制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从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产学合作、顶岗实习、仿真实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所要求的职业性原则。
第三,创新、创业原则。201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将创业教育纳入高等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时代提出的新的重要课题,创新创业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思想导向牌。创新创业作为时代甚至民族振兴的要求,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应该将之作为文化建设的原则,只有将之上升到原则的地位,才能真正营造出创新创业氛围。虽然创新创业原则应属高校文化建设的普适性原则,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是理论学习的失败者、高考的失败者,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的欲望,以促进高职生的自由发展,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自信。对于主要招收高考失利学生的高职院校,创设一个充满鼓励、其个性尤其是创造力(哪怕是很不起眼的创造力)受到充分尊重的良好环境,帮助高职生挖掘自身的潜力,发现自身的亮点,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把创新创业原则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原则之一。近几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高职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不比本科生差,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本科生。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方面大做文章,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更是帮助高职生扬长避短、调整成才方向的良好抓手。真正先进的文化要符合道德尺度。文化的道德尺度就是指文化必须有利于人的自由、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自信、自强、自立原则和创新、创业原则正是促进人的自由和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原则。
无论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普适性原则还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原则,都是在为我们提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规则、方法、方向、思路。我们要结合历史和时代的要求,结合各校的特点对这些原则进行筛选、整理、思考,充分利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建设我们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78
[2]朱江.原则[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3
[3]李一宁. 试论校园文化的特点与建设原则[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84-84
[4]程江.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J].职教通讯,1998(12):39
[5] 严权.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应坚持的原则[J]. 理工高教研究,2007(10):75
[6] 李山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J].思想教育研究,2006(6).46-47
[7]梁远海.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原则[J]. 高教论坛, 2009(7):4-5
[8]陈耀玲.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78
[9][10]姜晓丽.也论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J]. 现代企业教育, 2009(6下):233
[11]翁礼成.论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83
[12]程江.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J].1998(12):39
[13]贺继明、蒋家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5-107
[14]姚海涛.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科学出版社.2010.22-26
[15]刘兰明.高职教育的文化建设目标内容与原则[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4
[16]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17]倪筱荣、杨兴华、张涛.以行业杰出人物精神为核心构建高职院校文化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54-57
[18][19]刘智勇、赵前斌.对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再认识[J].高教探索.2011(4):108-109
(文章中部分内容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原则初探》为题发表于《江苏高教》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