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但问耕耘”的执着进行文化建设

作者:杨兴华来源:院党委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8日点击数:235

清代理学大家唐鉴为曾国藩写过一幅条幅,其中有两句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后来曾国藩的日记中略微改动,变成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梁启超、梁漱溟、闻一多也都对这两句话倍加推崇,可见确有其真理性。我院2003年升格为高职学院,寒来暑往,而今屈指,已历经了三个五年规划期。回顾我院十几年特色文化建设过程,我感到,我们最不缺少的也是这种“但问耕耘”的执着。

“但问耕耘”的执着进行文化建设,首先要审慎思辨这一文化是否符合人类文明进步规律,是否属于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讲话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他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我院以劳模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是顺应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先进文化。因为有了这样的自信,我们才有了耕耘的执着。

“但问耕耘”的执着进行文化建设,还要审慎地思辨这一文化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种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存在符合、不违背、违背三种状态。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无疑属于第一种状态:我们于2006年概括出了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八字精神,六年之后,“敬业”一词写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当然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而是我们对人类发展需要、对高职学院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对邓建军作为新时代劳模的特点进行深入思考,多纬度综合演绎的结果。

因为找到了包括以上两方面在内的一系列依据,我们进行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那种“但问耕耘”的执着随着春夏秋冬的延续愈加强烈。

“但问耕耘”的执着进行文化建设,还因为文化建设本身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一个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从2003年我院升格为高职学院成立第一届党委开始,我们便关注、宣传劳模邓建军,2006年,我们又着手系统构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即使从2006年算起,我们也已是十年磨一剑——因为“但问耕耘”的执着,这把剑烙上了岁月的印痕。

“但问耕耘”一语并蒂而生的,还有“莫问收获”四个字。因为我们深知文化需要慢慢积淀、潜移默化,我们不会急于求成,自有一种“莫问收获”的淡定。然而“莫问收获”并非说没有收获,十年树木木成林,而今蓦然回首,我们惊喜地发现已是灯火阑珊:我们不仅在特色文化的实践方面有了大量的积淀,在特色文化的体系建设、理论构建方面也都收获颇丰;很多高职生的心态正悄悄地转变,重新定位人生的目标,重新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我们获得了省市乃至教育部的一系列成果奖,省教育厅编发专题简报介绍我院做法;我们获邀在省内外很多会议上进行过专题介绍,产生了强烈反响——2014年江苏省“劳模精神进校园”推进会上,省总工会副主席马永青在会议总结时两次脱稿高度赞赏我院特色文化建设工作,表示没想到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做得这么早、这么好,称“邓建军是全国的典型,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在全国又是一个典型”。

文化倡导多元,耕耘之间,田垄之上,我们希望百谷生长,繁花似锦。多年来,我们除了系统构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还进一步挖掘校本文化资源,有意识地渲染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2011415日,我院网站刊登出了题为《五姓之家的敬老演义》的长篇报道,专题介绍我院余美芳老师一家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此后,这一“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开始发酵,常州市各大报纸、网站,江苏省各大报纸、网站乃至中国青年报都进行了报道,省市电视台制作了专题片弘扬其家庭事迹,最后进入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朝闻天下”节目。余美芳本人及其家庭先后获得常州市道德模范、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以及中宣部、全国妇联评选的全国10户孝老爱亲“最美家庭”和全国“五好家庭”光荣称号。余美芳老师家庭“孝老爱亲”事迹属于我院难得的校本文化资源,我院从2011年开始借他们的事迹弘扬“孝老爱亲”观念,至今也已经有四年多时间了,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积极构建“孝老爱亲”的文化,值得我们作深入的研究思考。

“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八个字相对,我想我们可以用“孝老爱亲、明礼友善”来概括我们这一文化的精髓。如果说以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属于我们的主流文化,那么,“孝老爱亲、明礼友善”的文化,应该成为我院文化百花园中另一朵美丽之花。“友善”一词取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老爱亲、明礼友善”的文化,既是对经历了两千多年华夏历史检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继承,又是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弘扬,更是立足长远、提高社会幸福指数极为有效的元素。所谓“孝老爱亲”,就是在家孝老人,家外敬师长,在家爱亲人,待人如亲人;“明礼”就是心中明了并努力践行“八礼”——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友善”就是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相互之间友善相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如果说以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为这“人”字写下了一撇,那么,以“孝老爱亲、明礼友善”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就是给这“人”字写上了一捺。一撇一捺之间,“人”的内涵变得丰富,成为了立体的人、完整的人。

    时值深秋,大地已是金黄一片。俯仰之间,感慨良多。在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局之际,谨以此文作为我院《党建思政德育论文选(第一辑)》的序言,同时希望成为我院特色文化建设继往开来的宣言。

2015年12月5日

(发表于《现代职业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