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利用行业杰出人物姓名为学校文化命名,对于文化积淀较深的高等学府会抑制其大学精神的表达与发挥,抑制大学的创造空间,对于高职院则有利于其大学精神的培养。某高职院利用行业杰出人物姓名为其学校文化命名的做法难以复制,然而高职院重视对相关行业突出贡献者的宣传,以便在学校营造一种与行业相关的职业氛围,这对高职院大学精神中职业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大学精神;行业杰出人物;学校文化;职业精神
为弘扬特色文化,以文化促发展,近二十年来,各地以人物姓名命名其特色文化或者在人名之后缀之以“文化”一词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些人物姓名大部分是传说中的人物,例如河北涉县的“中国女娲文化”,河南济源市的“中国愚公文化”, 湖南娄底冷水江的“蚩尤文化”,广东狮岭镇的“盘古文化”,河南禹州的“大禹文化”;有些人物则属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例如为让人们铭记清朝著名的杨乃武小白菜冤案,浙江余杭建有“小白菜文化园”,“杨乃武小白菜冤案文化”已经成了导游解说中的一个常用词语。借用名人打文化牌以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是很多地方以名人姓名为其特色文化命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6年,我国高校出现了以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其学校文化的案例,这一举措国内尚无先例: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其学校文化命名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做法势必引起热议,我们试从大学精神的培养和表述的角度辨析这一做法的利弊。
一.特色学校文化创建、命名过程考察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由中专升格为高职院,2006年底,在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时,其特色学校文化方才形成,经过院领导和文化专家的反复切磋,决定命名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后改称“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学院办学特色报告《构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高度评价。
邓建军,1988年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中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成为常州某企业的一名电气技术工人。他以在中专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起点,立足岗位,不断钻研,努力创新,参与了400多个项目的技术改造,独立完成了140多个项目,仅其中一项就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他带头发明的两项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填补了牛仔布制造业的国际空白。他用勤劳的双手,让外国专家发出“中国工人了不起”的赞叹,成为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之一,被推选为中国工会十四大代表,第十七次全国党代会代表,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等荣誉称号,国庆60周年之际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被称作“民族工业的脊梁”。邓建军为中国新一代产业工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成为我国职教毕业生的一面光辉旗帜。
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直到2006年出现雏形,其实学院自1993年就开始宣传邓建军事迹,多次邀请邓建军回母校作报告,在校内塑建军像,植建军林,树建军班,铺建军路,并在学校许多重要位置张贴胡锦涛接见邓建军的巨幅照片,开展建军杯系列赛事,成立邓建军校园文化研究会,撰写《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大纲》要求全院上下共同贯彻执行。
2009年4月,文化专家夏成满先生专程到校考察,提出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六个方面把握:一看有无理念,二看有无载体,三看有无实践(长期一贯的实践),四看有无成效,五看有无理论总结,六看推广情况。夏先生考察后认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已经具备了前三个方面的内容,并指出撰写学校文化建设大纲这一做法,至少在江苏省属于第一家,要求学院沿着这条路子继续进行探索。
邓建军之名在职教行业影响很大。邓建军属于职教毕业生,其成才的起点是在中专时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其成才之路和人才类型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因此,很多职业院校都开展过向邓建军学习的活动,有些学校甚至建有学习邓建军的专门网站,职业院校毕业生以成为邓建军式的高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常州大学城6所学校都开展过学习邓建军的活动,在自己的网站转载上级有关部门学习邓建军的文件,宣传邓建军事迹,其中有3所院校邀请邓建军作报告。在高职院求特色、谋发展的潮流中,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十几年来从无意到有意地培育这一学校文化,并以这样一位制造业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其学校文化,是可以理解的。
经过考察我们感到,邓建军及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学院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1.邓建军是校友,这种学子与母校之间的“血缘”关系使邓建军的形象极具亲和力。
2.邓建军成才的起点并不高,仅仅是在中专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因高考失利而变得自卑气馁的高职生极具鼓舞作用。笔者询问了大量同学,所有同学都无一例外地表示对邓建军“很佩服”甚至“很崇拜”。每当邓建军来校,同学都十分兴奋,争着与他握手照相,邓建军成了很多同学心目中的偶像。学院开展的学习邓建军系列活动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位同学这样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我本来一心想成为爱因斯坦、杨振宁那样的科学家,但高考的失利使我心灰意冷;后来知道常州轻院出了个邓建军,得知一名小小的中专生也能做得这么棒,我就想:做不了爱因斯坦、杨振宁,我就做个邓建军一样的高技能工人吧。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开始晴朗起来。”[1]
3.邓建军以高技能而非高学历成才,这符合高职学院的特点和培养目标;邓建军以其能力、业绩被社会颂扬,首先是一个高技能人才的典型,其次才是一种道德形象――他的一句“为生存而学习”让同学感到他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社会的人,他以所创造的价值回报社会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这样的形象让同学感到踏实而不是光环耀人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4.邓建军是活生生的形象,具有抽象理念所无法具备的感染力。
5.邓建军成才之路是独特的,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构建的学校文化自然也是独特的,在高职院都在追求自己办学特色的背景下,这一举措无疑有其高明之处。
二.从大学精神看以行业(或文化)杰出人物姓名为学校文化命名的利弊
“大学精神是国家意志、社会趋势与学人精神相互融合的结晶”[2],是在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学,尤其是知名高等学府,都有其独特而底蕴深厚的大学精神。而且,一所大学所依托的社会面越大、历史越曲折,其大学精神也就越博大、精深。
(一)文化积淀较深的高等学府若用行业(或文化)杰出人物姓名为其学校文化命名,必然会失之偏颇,抑制其大学精神的表达与发挥,抑制大学的创造空间。
我国很多文化积淀较深的高等学府都有其明确的大学精神,例如清华大学和厦门大学。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徐葆耕将清华大学精神概括为三句话:耻不如人,讲究科学,重视实干[3],与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特有的历史紧密相连的这三句话精神,是任何文化、行业杰出人物姓名都无法代表无法概括的。
厦门大学是爱国华侨陈嘉庚一手创办的,周总理和朱德委员长曾亲自为陈嘉庚执绋送灵。陈嘉庚对厦门大学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厦门大学内建有陈嘉庚纪念堂、嘉庚楼群,塑有“陈嘉庚与学生”塑像。踏进厦门大学,就可以深切体会到陈嘉庚其人的文化教育力量。然而厦门大学不仅仅有陈嘉庚,据报道,厦门大学党政领导把厦门大学的优良传统归纳为“四种精神”: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抗战时期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校友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校内除陈嘉庚纪念堂、雕像外,还建有罗扬才烈士陵园、雕像,拥有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遗址,萨本栋陵园,王亚南雕像,组织编写了《走近陈景润》系列纪念丛书[4]。陈嘉庚影响虽大,但其爱国精神仅仅是厦门大学的四种精神之一,不可能成为完整的厦门大学精神。假如厦门大学将其学校文化命名为“陈嘉庚文化”或“罗扬才文化”,不仅仅是以偏概全,还将限制厦门大学的发展空间。
资深大学因其文化内蕴的深厚,其大学精神有时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为此常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大许智宏校长将蔡元培先生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作为北大精神,然而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却并不认可。在北大百年庆典之际,当有不少记者要陈平原教授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时,陈教授拒绝了,他并不认为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陈教授的做法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5]。对北大精神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其文化内蕴的深厚。北大精神依托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整部的近、现代史,北大文化也因此被人称作是“宏大的学校文化形式”[6]。正因为其精神和文化的宏大,在这所杰出人才(包括文化名人)辈出的知名学府,若用与之相关的行业(或文化)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其学校文化,那是不可思议甚至是极其荒谬的。
(二)为能涵盖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学校、师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知名高等学府(或综合性大学)对大学精神的表述一般都趋向抽象,用具体的文化或行业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其学校文化,与大学精神表述的抽象性是背道而驰的。
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如果这可以看做对北大精神之概括的话)、清华的“耻不如人,讲究科学,重视实干”,都属于抽象表述。西南大学对其精神的表述似相对具体,然而深究其意,仍然较为抽象——“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厦门大学的四种精神虽然与五个具体的人物相关联,但其语言也属抽象性表述。国际知名学者乔治·斯坦纳教授认为 ,表述的“模糊性也有它的好处……在制定一项可接受的任务或目的的过程中 ,准确性可能会抑制创造性……它就会在组织中形成了一种僵化并阻碍着变化。模糊性给其他管理人员去填补详细的内容、甚至去改变总体性的模式留下了余地。”[7]因此,知名高等学府或综合性大学如果用与之相关的某个行业(或文化)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其学校文化,会导致其大学精神表述的偏颇和迁移,限制大学以及在校师生的发展空间。
(三)高职院以行业杰出人物姓名为学校文化命名不会抑制其大学精神的发挥空间,反而有助于其大学精神的培养。
有别于本科院校,我国大部分高职院设置都比较晚,进入高校系列的时间并不是很长。高职院前身为职业大学、成人大学或中专,师资力量、学养水平尤其是文化积淀都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比,暂时很难形成文化底蕴较深、内涵丰富的大学精神,或者说高职院大学精神的凝练还在起步阶段。高职院以行业杰出人物姓名为学校文化命名不仅不会抑制其大学精神的发挥,反而有助于其大学精神的培养。
由于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承担的育人使命等方面与传统大学差异较大,侯长林提出高职院大学精神应该具备包含其自身类型特性的精神元素,他认为高职院自身类型特性的精神元素就是高职院的职业精神,并认为创业精神、技术精神和经世致用精神都只是职业精神的一部分[8]。
邓建军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人士,他属于制造行业的职业人,“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邓建军精神、他的成才之路及其人才类型(属技能型人才),无不浸透着强烈的职业精神。邓建军的特点告诉我们,邓建军的职业精神可以分解为创业精神、技术精神、经世致用精神等几个方面,这为学院大学精神的培育加入了极为重要的元素。而且,学院不是简单地将其文化命名为“邓建军文化”,而是命名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除了为大学精神的培养和凝练提供了重要元素之外,还为大学精神以及学校文化的多元性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当然,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制造业杰出人物邓建军姓名为其学校文化命名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条件是一般高职院所难以具备的。我们并不主张高职院都去利用行业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其学校文化,但是,高职院如果能够重视对相关行业突出贡献者的宣传,以便在学校营造一种与行业相关的职业氛围,则会对高职院大学精神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筱荣. 构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35):247
[2]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2
[3]徐葆耕.小议清华精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4.24:9
[4]戴岩. 弘扬厦门大学的四种精神[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9.18:10
[5]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4
[6]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10):77
[7][美]乔治·斯坦纳. 战略规划[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169
[8]侯长林.周 鸿.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9):59
(本文2012年2月发表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