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建军是高技能人才的成功典范,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培养邓建军式的人才,是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深层次教育改革问题。对学校来说,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需要不断更新的技能外,社会适应性和终身发展能力培养应成为改革的攻坚目标,即培养具有邓建军精神和核心能力的邓建军式技能型人才,这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尽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高职教育; 邓建军精神; 核心能力
一、邓建军是我国工业化转型时代技能型人才的楷模
邓建军,1988 年毕业于江苏省常州轻工业学校(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前身)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成为常州第二色织厂(现常州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电气技术工人。邓建军在本职岗位17 年如一日,学习先进的工艺技术,潜心攻读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外语教材、刻苦钻研国际纺织机械电气自动化先进技术,实现了从一名学习型职工向知识型职工、专家型职工的快速转变,由普通的青年职工成为新时期知识型产业工人的代表,成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之一,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五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被称作“民族工业的脊梁”。邓建军为中国工业化时代崛起时产业工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一面旗帜。
二、对邓建军精神的解读
邓建军在长期的工作与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了很高的核心能力境界。他的职业生涯表明,核心能力和价值观是入职发展的基本动因和依托。价值观是职业发展的动力,核心能力是职业发展的基本依托。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视角看,我们在倡导学习邓建军精神的时候,邓建军已经不是指具体的个体了。我们从他成功的轨迹中,抽象出了他最具本质的职业精神,那就是“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其实质就是要尽你所能,力争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孔子把这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叫“执事敬”,朱熹解释敬业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具体表现为恭恭敬敬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的责任意识、乐于奉献和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
三、课程是实现邓建军精神与核心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
(一) 课程方案设计融入邓建军精神与核心能力培养要求
邓建军的事迹告诉我们,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素质,比素质更重要的是觉悟。邓建军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在于他的“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一精神的引领下,造就了他的自我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数字运算能力、革新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我院在“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采用工作过程导向进行立体化课程设计,把培养邓建军精神落实到核心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去,依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并从学院层面上,整合全院各系专业与课程的优势、师资队伍群体的复合优势,按“分层化、分类型、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的工作思路,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任务教学为驱动的模块化“双证课程”,促使各专业课程体系得到整体优化,把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渗入到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课程目标中去。
( 二) 课程实施注重邓建军精神与核心能力的构建
1. 贯彻“行动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行动导向是实现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开展基于工作任务、真实(或“仿真”)情景、互助合作的学习(如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模拟公司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目的是扩大和改善个体行动方式,其关键是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负责态度及各种能力,教师注重完整性活动方案的设计,借鉴OPTAE 的五步训练法实施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个体和班、组团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转变、核心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 建立一体化的教学环境。通过课程实现邓建军精神的养成与核心能力的训练,不是某一门课或一个教师的改革就能完成的,在学校层面推行整体、系统的课程改革,从显性课程到隐性课程的角度建立一体化的教学环境。(1)公共课程除了实现本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主要承担着培养“爱岗敬业”邓建军精神等素质教育的使命。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呈现拓展性特点。主要体现在:采用以学科教学内容为主、活动教学为辅的综合化教学内容模式,包括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方法乃至兴趣、爱好都是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部分。采用案例教学、问题研讨等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自主探索、演说、辩论,培养学生阳光的、积极的心态,发展学生好奇的、探索的精神,树立学生自主的、自尊的价值,激发学生合作的、团结的氛围。(2)专业课与职业拓展课程以多样化的课程形式,如专业选修、跨专业选修、权威机构或知名企业的资格培训、研究型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与社会服务项目等,横向拓展与纵向拓展相结合,满足个性化教学与针对企业的“订单培养”需求,以纵向拓展进一步延伸学生的专业专长,以横向拓展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3)校企合作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准真实的或者完全真实的环境下,去体验社会、体验企业、体验生产、体验生活。去自我总结自己初步而宝贵的人生经验,感受到一种社会的责任,把核心能力运用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4)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安排学生唱歌、跳舞、演出;学生也可在网上表达、网上展示、网上交流。学生管理部门还引导建立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专题研讨俱乐部,开展“传统文化”、“公民意识”、“珍爱生命”、“环境保护”等系列专题讨论。学校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交往、协作、自我提升的学习环境(提供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核心能力。
(本文2008年9月发表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